一次政策突袭为何需要一串非常规政策遮掩?
作者:英雄无敌 日期:2007-06-04
5月30日股灾,我在31日割肉清仓,基金没撤,入市一个月又几天白忙乎白高兴了,更多的朋友是套在里面了,甚至有29号刚入市的朋友,现在心情很差啊,四天过去余威还在,今天还是600多只跌停,很想说几句,但是苦于专业知识薄弱,转载一篇sina的博客文章,写的真不错。
印花税的发布与执行过程中违反市场规律的错误,将由更多的特殊政策手段来进行挽救,这就是我国股市政策的蝴蝶效应,有了第一道金牌,必然会有第二道,一次政策突袭将由更多被迫改变的临时规则加以遮掩与挽救。
不可避免的,在这样的补救过程中,政策的诚信度将依次递减,边际效用将逐渐下降。如果政策一直以突袭手法打击市场,那么总有一天,政策的边际效用将下降为零。这倒不是说市场参与主体对政策不害怕了,而是参与主体玩不起“不玩了”,那么资本市场的作用也就归为零,所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。
印花税上调引发的股市效应还在发酵。这不仅表现为上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值蒸发,市场继续惊挛性波动,各种传闻层出不穷,大盘蓝筹护盘倾向明显以维护稳定,还表现为更多的非常规时期出台突破政策底线的救急措施,一次突破意味着更多的突破,行政手段具有联动效应,一次出手只是多次出手的先兆。
印花税后第二次改变规则是交易所的停牌制度。如果按照沪深两地交易所关于“连续三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%”属异常波动应当停牌的规定,6月4日可能出现近千只股票集体停牌一小时的奇观。
但这种印花税上调后果的公开蔑视于情于理都不会出现,据一位深交所的知情人士周五向《南方日报》记者透露,现在属于“非常时期”,周一两市股票大面积停牌一小时的可能性并不大。最新消息是,沪、深证券交易所决定,对于上周最后三天累计跌幅偏离值达到20%从而达到股价异动标准的个股,股价异动公告周六(6月2日)发布,下周一(6月4日)不停牌一小时。市场普遍预期的深沪两市6月4日有近千只股票停牌一小时的状况不会出现。对于上周最后三天连累计涨幅达到20%而股价异动标准的个股,还是像往常一样,发布股价异动公告并下周一(6月4日)仍依例停牌一小时。
上海证券交易所3日宣布,2日刊登股价异常波动公告的264家上市公司4日将不实施停牌处理。除上述264家已刊登股价异常波动公告的上市公司外,沪市4日另有极个别上市公司刊登股价异动公告并仍将停牌1小时后恢复交易。深交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,深交所大部分股票虽然在5月30日至6月1日的3个交易日有不同程度的下跌,但同期大盘也有7%左右的跌幅,因此大部分股票未见因下跌而达到偏离大盘20%的临时停牌要求,所以下周一上午开盘时将不会出现大面积停牌的情况。据介绍,深交所达到了“异常波动”标准的48只股票,有46只已刊登异常波动公告进行了风险提示,下周一也不作停牌处理,将被停牌的股票实际只有两只。
所谓大盘同时下跌导致偏离的公司不多只不过是托辞,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,依据的自然是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,如果以大盘为准,那么,在大盘急挫时,应该停牌的是更多是上涨的公司。
这样的突破底限之举很像是厨房的蟑螂,一旦发现一只就意味着一串。此时应该追问的是,这种措施是临时的,还是长期的?如果市场继续异动也就是下跌,大多数股票持续下跌偏离值达到20%,政府将不得不使临时性违规措施成为常态;如果市场恢复平稳,那么,临时之举就可能成为应急之策,危机一过,政策就恢复正常。
这样违规之策让人颇费思量,停牌本是为了让市场恢复冷静,而现在交易所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显然认为,不停牌反而能起到同样的效果——在这中间很难找到一以贯之的政策逻辑,政府是希望股市启稳还是下挫?或者只是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考量,一天之内上千只股票停牌既输面子又输里子,绝不能出现。从下跌与上涨的不同停牌处置来看,面子问题恐怕至关重要。
以君子之心揣度,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市场平稳,大涨或者大跌都对股市不利。那背后隐含的逻辑就是,政府知道健康的刻度在哪儿,一旦市场表现与此相悖,政府就必须出手,恢复市场的健康。如果把这样的逻辑推到极致,政府将掌控市场的每个阶段,每个关键点位,所有的手段不过是政府的行政权力、准行政权力为了维护股市健康温度的权宜之计。
用这样的逻辑应对市场变化,印花税半夜出台毫不足怪。如果没有引发市场的剧烈震荡,那些资本利得税之类的政策也不是不可能夜半而出;如果因此引发市场的剧烈动荡,其他纠偏政策的出台便顺理成章,比如放宽资金限制、改变停牌制度等等,甚至让权威媒体发布新的利好信息。
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效率预期,最终演变成一场所有投资者对于政策的博弈与猜谜游戏,越猜测诚信越差,至于猜不猜得中倒在其次。市场对6月4日之后有利好消息出台言之凿凿,甚至有三大报出台安抚文章一说——面对如此尴尬场景,政策应当何去何从?难道让媒体再施放一次烟幕?
哈耶克在阐释计划经济的弊端时曾经分析,当政府认为要让工厂的产品在调控的计划之内不多也不少时,政府发觉自己的行政之手必须深入市场的每个环节才可能做得到。同理,如果政府认为股指必须稳定在某个健康的量度上时,行政之手也必须深入到上市公司、交易所、投资主体等各个环节才可能做得到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所有的调控手段都会异变为政府对于市场的突袭。
在一个新兴市场最大的政策风险是,把行政手段调控市场误以为规则的建立过程,把市场的惊悸当成调控见效的反映。如果有关人士把市场这几天的急挫当成调控得当的利好,说出如果此时不调一旦到5000点那么市场就会崩盘云云,那么市场恐怕真会无药可救。如果政府政随言归,发布的消息属实,市场提前做出反应,如国际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的公开信息,不正是调控得当的表现?
与其让某些所谓的权威媒体里外不是人地发些声讨或者安抚文章,还不如建立制度性的信息披露机制,示民以权,怎如示民以信!
印花税的发布与执行过程中违反市场规律的错误,将由更多的特殊政策手段来进行挽救,这就是我国股市政策的蝴蝶效应,有了第一道金牌,必然会有第二道,一次政策突袭将由更多被迫改变的临时规则加以遮掩与挽救。
不可避免的,在这样的补救过程中,政策的诚信度将依次递减,边际效用将逐渐下降。如果政策一直以突袭手法打击市场,那么总有一天,政策的边际效用将下降为零。这倒不是说市场参与主体对政策不害怕了,而是参与主体玩不起“不玩了”,那么资本市场的作用也就归为零,所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也就成为一句空话。
印花税上调引发的股市效应还在发酵。这不仅表现为上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值蒸发,市场继续惊挛性波动,各种传闻层出不穷,大盘蓝筹护盘倾向明显以维护稳定,还表现为更多的非常规时期出台突破政策底线的救急措施,一次突破意味着更多的突破,行政手段具有联动效应,一次出手只是多次出手的先兆。
印花税后第二次改变规则是交易所的停牌制度。如果按照沪深两地交易所关于“连续三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%”属异常波动应当停牌的规定,6月4日可能出现近千只股票集体停牌一小时的奇观。
但这种印花税上调后果的公开蔑视于情于理都不会出现,据一位深交所的知情人士周五向《南方日报》记者透露,现在属于“非常时期”,周一两市股票大面积停牌一小时的可能性并不大。最新消息是,沪、深证券交易所决定,对于上周最后三天累计跌幅偏离值达到20%从而达到股价异动标准的个股,股价异动公告周六(6月2日)发布,下周一(6月4日)不停牌一小时。市场普遍预期的深沪两市6月4日有近千只股票停牌一小时的状况不会出现。对于上周最后三天连累计涨幅达到20%而股价异动标准的个股,还是像往常一样,发布股价异动公告并下周一(6月4日)仍依例停牌一小时。
上海证券交易所3日宣布,2日刊登股价异常波动公告的264家上市公司4日将不实施停牌处理。除上述264家已刊登股价异常波动公告的上市公司外,沪市4日另有极个别上市公司刊登股价异动公告并仍将停牌1小时后恢复交易。深交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,深交所大部分股票虽然在5月30日至6月1日的3个交易日有不同程度的下跌,但同期大盘也有7%左右的跌幅,因此大部分股票未见因下跌而达到偏离大盘20%的临时停牌要求,所以下周一上午开盘时将不会出现大面积停牌的情况。据介绍,深交所达到了“异常波动”标准的48只股票,有46只已刊登异常波动公告进行了风险提示,下周一也不作停牌处理,将被停牌的股票实际只有两只。
所谓大盘同时下跌导致偏离的公司不多只不过是托辞,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,依据的自然是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,如果以大盘为准,那么,在大盘急挫时,应该停牌的是更多是上涨的公司。
这样的突破底限之举很像是厨房的蟑螂,一旦发现一只就意味着一串。此时应该追问的是,这种措施是临时的,还是长期的?如果市场继续异动也就是下跌,大多数股票持续下跌偏离值达到20%,政府将不得不使临时性违规措施成为常态;如果市场恢复平稳,那么,临时之举就可能成为应急之策,危机一过,政策就恢复正常。
这样违规之策让人颇费思量,停牌本是为了让市场恢复冷静,而现在交易所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显然认为,不停牌反而能起到同样的效果——在这中间很难找到一以贯之的政策逻辑,政府是希望股市启稳还是下挫?或者只是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考量,一天之内上千只股票停牌既输面子又输里子,绝不能出现。从下跌与上涨的不同停牌处置来看,面子问题恐怕至关重要。
以君子之心揣度,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市场平稳,大涨或者大跌都对股市不利。那背后隐含的逻辑就是,政府知道健康的刻度在哪儿,一旦市场表现与此相悖,政府就必须出手,恢复市场的健康。如果把这样的逻辑推到极致,政府将掌控市场的每个阶段,每个关键点位,所有的手段不过是政府的行政权力、准行政权力为了维护股市健康温度的权宜之计。
用这样的逻辑应对市场变化,印花税半夜出台毫不足怪。如果没有引发市场的剧烈震荡,那些资本利得税之类的政策也不是不可能夜半而出;如果因此引发市场的剧烈动荡,其他纠偏政策的出台便顺理成章,比如放宽资金限制、改变停牌制度等等,甚至让权威媒体发布新的利好信息。
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效率预期,最终演变成一场所有投资者对于政策的博弈与猜谜游戏,越猜测诚信越差,至于猜不猜得中倒在其次。市场对6月4日之后有利好消息出台言之凿凿,甚至有三大报出台安抚文章一说——面对如此尴尬场景,政策应当何去何从?难道让媒体再施放一次烟幕?
哈耶克在阐释计划经济的弊端时曾经分析,当政府认为要让工厂的产品在调控的计划之内不多也不少时,政府发觉自己的行政之手必须深入市场的每个环节才可能做得到。同理,如果政府认为股指必须稳定在某个健康的量度上时,行政之手也必须深入到上市公司、交易所、投资主体等各个环节才可能做得到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所有的调控手段都会异变为政府对于市场的突袭。
在一个新兴市场最大的政策风险是,把行政手段调控市场误以为规则的建立过程,把市场的惊悸当成调控见效的反映。如果有关人士把市场这几天的急挫当成调控得当的利好,说出如果此时不调一旦到5000点那么市场就会崩盘云云,那么市场恐怕真会无药可救。如果政府政随言归,发布的消息属实,市场提前做出反应,如国际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的公开信息,不正是调控得当的表现?
与其让某些所谓的权威媒体里外不是人地发些声讨或者安抚文章,还不如建立制度性的信息披露机制,示民以权,怎如示民以信!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3008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