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太阳帝国"杂感
作者:英雄无敌 日期:2007-03-01
某夜无聊钻入路边小书店想找本书看看,老实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真书了,但是看到这本小说就想起几年前买的vcd“太阳帝国”,同名小说,斯皮尔伯格是根据这本小说在上海拍摄了“太阳帝国”,应该是80年代末期吧。
先说电影,vcd时代买的最好的vcd(还是3张的)和dvd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两点的。吉姆是一个在上海办厂的英国资本家的儿子,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,但是从41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,进攻上海美英租界那天起他开始了一段漫长而糟糕的生活。在黄浦江边和父母离散,遇上抢他鞋子的上海小流氓,被家里原来的阿妈打耳光,向日军投降不成,遇上流浪的美国水手,直到被日军抓到关进龙华集中营,死亡,饥饿不时得围绕在他周围,生存是他首先要解决的,同时他还抱着对飞机的热爱,和对飞行员的崇敬,不时地对教他拉丁文的医生说要加入日本空军,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,难友们一个个的死去,但是吉姆一直机灵的活了下来,一直到日本的投降。他的父母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记得他父母的模样了,不管怎样总算熬了下来。
电影里的中国人就基本成了一个符号,甚至有时候都忘了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情,影片初期30年代末上海的乱世表现的象很多次黑白记录片中看到的,租界军警拿大棒子驱赶中国人,街上铁路桥上都是人,主角家里的佣人、司机、集中营的厨娘都是面无表情或者充满了怨恨显得毫无同情心,给英美俘虏分食物的人边分边骂说“我吃的都没有你们好”,主角家里的佣人在主角父母失踪后打了主角一个耳光。不过,虽然心里有点不舒服仔细想想,哪个时候的确是这样,甚至现在也是这样,无奈啊。日本进驻租界时遇到了一些中国非正规军的阻击,几枪过后双方倒下几个人,日军继续前进,直到蒋委员长的大幅画像被日军拆除。对日本人的描述也带着美式的人性色彩,不象通常的国产电影中日本人总带着或残忍或愚勇的面具,或许是日本在俘获了昔日他们老师后,心理上还是有点异样的,而在中国人面前还是带着种族的优越感进行杀戮?
电影中间还是有些疑问,广岛原子弹爆炸,远在上海的吉姆也能看到感觉到?美国兵登陆到上海?美国轰炸机曾经轰炸过上海和苏州?gg了一下,从成都机场起飞的美国B29轰炸机的确轰炸过上海及其周边的机场,江湾、龙华。上海地方志里说,美国人登陆上海是从45年8月18日开始,第十四航空队(飞虎队的前身,当时已经不是陈纳德将军当司令了),1945年10月下旬自重庆(其实应该是成都,当时十四航空队是驻扎在成都)迁来上海,驻龙华机场。至于原子弹爆炸上海是否能看到已经无从考证了,gg也没有找到。
看完小说,电影描述的很多地方才明了起来,文字很多地方的描述是电影拍不出来的,吉姆及其崇拜勇敢的日本军人,书中描述,一个连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沙滩上挖了战壕,并且在齐腰深的水中战斗了几天,击溃了一个国军师的进攻,汗颜啊,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,作者当年有这样的影响肯定来源于国军的战斗力极差的实情,当年的国军正面战场,国军要对一个日军师团进行攻击或者阻击,肯定要集结10个师才能基本打个平手,武汉和重庆保卫战中周围山上国军先烈的白骨可以见证这一切。
集中营的生活也远比电影中描述的那么艰苦,死亡的阴影远比电影中深远。作为一个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,吉姆只能靠自己活下去,吉姆没进集中营前觉得上海的流氓、家里的中国佣人都会伤害他,美国水手想卖了他,只有向日本人投降才能得到日本人的保护,进集中营后他又觉得集中营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非常安全,因为有日本人保护他们,这个“好日子”到二战后期日本在美国打击下走向下坡路后开始不行了,因为没有粮食,日本卫兵开始和他们俘虏吃的一样了,一天一个红薯,甚至吉姆的球鞋都比日本兵的破鞋子好(我都要哭了,这和我们优待俘虏的共军和志愿军都一样吗,宁可自己饿着也要让俘虏吃饱)。吉姆熟悉日本的各式战斗机和它们的装备,崇拜日军飞行员,甚至梦想某个日军飞行员能带他一起飞走,然后能把他介绍给自己的父母。对自己陌生的祖国英国却毫无感情。在日本投降后,吉姆又开始期望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,他又可以住在日本人保护的集中营了(安全感缺失引起的情感倒错)。国军收复上海后,对龙华机场的日本人进行了杀戮,上百日本人被绑着一排排的枪杀,回到龙华集中营住的吉姆见证了这一切,吉姆也见证了,中国伪军逃兵和上海流氓组成的队伍四处抢劫,国军在美军支援下开始对共军占领的地方进攻。国军在上海大肆宣扬自己的抗日成果,而对共军的功劳只字不提(唉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)。
我可以想象到斯皮尔伯格看完这本书后激动地心情,和他的童年何其相似,他也是个飞机迷,很小就拿了父亲的摄像机拍摄空战电影,他和作者有着同样的梦想,吉姆就是老斯和作者的缩影了。老斯的梦想通过电影得到了释放,作者则真的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。
一个英国孩子眼中二战的上海,一个英国孩子一个人的战争。
先说电影,vcd时代买的最好的vcd(还是3张的)和dvd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两点的。吉姆是一个在上海办厂的英国资本家的儿子,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,但是从41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,进攻上海美英租界那天起他开始了一段漫长而糟糕的生活。在黄浦江边和父母离散,遇上抢他鞋子的上海小流氓,被家里原来的阿妈打耳光,向日军投降不成,遇上流浪的美国水手,直到被日军抓到关进龙华集中营,死亡,饥饿不时得围绕在他周围,生存是他首先要解决的,同时他还抱着对飞机的热爱,和对飞行员的崇敬,不时地对教他拉丁文的医生说要加入日本空军,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,难友们一个个的死去,但是吉姆一直机灵的活了下来,一直到日本的投降。他的父母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记得他父母的模样了,不管怎样总算熬了下来。
电影里的中国人就基本成了一个符号,甚至有时候都忘了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情,影片初期30年代末上海的乱世表现的象很多次黑白记录片中看到的,租界军警拿大棒子驱赶中国人,街上铁路桥上都是人,主角家里的佣人、司机、集中营的厨娘都是面无表情或者充满了怨恨显得毫无同情心,给英美俘虏分食物的人边分边骂说“我吃的都没有你们好”,主角家里的佣人在主角父母失踪后打了主角一个耳光。不过,虽然心里有点不舒服仔细想想,哪个时候的确是这样,甚至现在也是这样,无奈啊。日本进驻租界时遇到了一些中国非正规军的阻击,几枪过后双方倒下几个人,日军继续前进,直到蒋委员长的大幅画像被日军拆除。对日本人的描述也带着美式的人性色彩,不象通常的国产电影中日本人总带着或残忍或愚勇的面具,或许是日本在俘获了昔日他们老师后,心理上还是有点异样的,而在中国人面前还是带着种族的优越感进行杀戮?
电影中间还是有些疑问,广岛原子弹爆炸,远在上海的吉姆也能看到感觉到?美国兵登陆到上海?美国轰炸机曾经轰炸过上海和苏州?gg了一下,从成都机场起飞的美国B29轰炸机的确轰炸过上海及其周边的机场,江湾、龙华。上海地方志里说,美国人登陆上海是从45年8月18日开始,第十四航空队(飞虎队的前身,当时已经不是陈纳德将军当司令了),1945年10月下旬自重庆(其实应该是成都,当时十四航空队是驻扎在成都)迁来上海,驻龙华机场。至于原子弹爆炸上海是否能看到已经无从考证了,gg也没有找到。
看完小说,电影描述的很多地方才明了起来,文字很多地方的描述是电影拍不出来的,吉姆及其崇拜勇敢的日本军人,书中描述,一个连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沙滩上挖了战壕,并且在齐腰深的水中战斗了几天,击溃了一个国军师的进攻,汗颜啊,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,作者当年有这样的影响肯定来源于国军的战斗力极差的实情,当年的国军正面战场,国军要对一个日军师团进行攻击或者阻击,肯定要集结10个师才能基本打个平手,武汉和重庆保卫战中周围山上国军先烈的白骨可以见证这一切。
集中营的生活也远比电影中描述的那么艰苦,死亡的阴影远比电影中深远。作为一个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,吉姆只能靠自己活下去,吉姆没进集中营前觉得上海的流氓、家里的中国佣人都会伤害他,美国水手想卖了他,只有向日本人投降才能得到日本人的保护,进集中营后他又觉得集中营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非常安全,因为有日本人保护他们,这个“好日子”到二战后期日本在美国打击下走向下坡路后开始不行了,因为没有粮食,日本卫兵开始和他们俘虏吃的一样了,一天一个红薯,甚至吉姆的球鞋都比日本兵的破鞋子好(我都要哭了,这和我们优待俘虏的共军和志愿军都一样吗,宁可自己饿着也要让俘虏吃饱)。吉姆熟悉日本的各式战斗机和它们的装备,崇拜日军飞行员,甚至梦想某个日军飞行员能带他一起飞走,然后能把他介绍给自己的父母。对自己陌生的祖国英国却毫无感情。在日本投降后,吉姆又开始期望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,他又可以住在日本人保护的集中营了(安全感缺失引起的情感倒错)。国军收复上海后,对龙华机场的日本人进行了杀戮,上百日本人被绑着一排排的枪杀,回到龙华集中营住的吉姆见证了这一切,吉姆也见证了,中国伪军逃兵和上海流氓组成的队伍四处抢劫,国军在美军支援下开始对共军占领的地方进攻。国军在上海大肆宣扬自己的抗日成果,而对共军的功劳只字不提(唉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)。
我可以想象到斯皮尔伯格看完这本书后激动地心情,和他的童年何其相似,他也是个飞机迷,很小就拿了父亲的摄像机拍摄空战电影,他和作者有着同样的梦想,吉姆就是老斯和作者的缩影了。老斯的梦想通过电影得到了释放,作者则真的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。
一个英国孩子眼中二战的上海,一个英国孩子一个人的战争。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3238
发表评论